最近,有不少纺织人表示接到了订单,路上运布的卡车也多了起来......“‘金九银十’要来了,市场该转暖了”,这句在淡季被反复念叨的话,似乎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但热闹背后,纺织市场温度究竟如何?订单回暖是全面复苏还是局部爆发?原料价格上涨能否持续?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访调研了相关企业,旨在了解市场的真实现状。
订单开机:分化中展现复苏曙光
调研结果显示,当前纺织行业订单开机依然延续分化态势。
主营弹力面料的纺织企业表现尤为亮眼,在这个“无弹不成布”的时代,该企业订单可延续至9月底,且织机保持着满开状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主营常规面料的纺织企业,开机率仅维持在 80%,且坯布库存高企,预计到9月初才有望改善。这种分化折射出市场需求从“量”到“质”的结构性转变。
从行业整体来看,下游市场正逐步升温。绸都网监测数据显示,本周样本内织造企业开机率回升至68.8%,环比提升2.3个百分点。这一改善得益于中美关税再次延期带来的出口利好,工装面料、环保再生面料等品类需求明显回升,外商补库意愿增强。值得关注的是,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订单获取差距进一步拉大,行业巨头凭借产能集中度优势,在旺季前已锁定大量秋冬订单,而中小织造企业多以小体量订单为主。
尽管织造新订单指数环比上升,但纺织企业普遍对旺季成色持观望态度。这种谨慎情绪源于两方面压力:一是,过去三年产能扩张导致纺织行业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若产能完全释放,下游需求难以消化;二是,上半年行情不及预期形成心理惯性,纺织企业更倾向于“以销定产”而非盲目扩产。
不过,随着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升温及国内经济刺激政策落地,纺织市场回暖共识正在凝聚。
原料采购:价格波动中策略转变
近期,原料市场呈现两大矛盾:一是聚酯工厂挺价意愿强烈,8月19-21日,部分规格涤纶长丝价格上调50-100元/吨,但下游织造厂利润空间被压缩,实际成交较为清淡;二是PTA市场供过于求,8月中旬产能利用率达86%,库存累积预期增强,但聚酯工厂通过减产检修维持价格坚挺。在此背景下,纺织企业原料采购策略有所变化,呈现出与自身产品结构、经营模式深度绑定的特征。
主营常规面料的纺织企业,因产品价格透明度高,生产成本直接影响其市场竞争力,多采取“逢低采购”策略。在前期涤丝价格触底时,适逢采购周期的这类企业逢低补仓,一度使得聚酯产销飙升至384.7%。这种策略通过低价锁定成本,但需承担库存贬值风险。
主营秋冬面料的纺织企业,则因原料行情波动频繁,选择以“按需采购”为主。近期因涤纶长丝价格上调而暂停采购、持币观望,这种模式虽能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但对订单稳定性要求颇高。
主营弹力面料的纺织企业,则倾向于“随买随用”策略。这类企业生产计划调整灵活,“随买随用”可减少资金占用,与“满负荷运转”的生产节奏形成良性适配。
另据数据显示,目前涤纶长丝库存维持相对低点,与月初相比,涤纶长丝平均库存水平下降2.6天,POY下降3.6天,降幅较为明显。随着传统旺季到来,下游需求稳步回升,后续有望进一步改善。
当“金九银十”的预期逐渐升温,纺织市场正站在“回暖”与“现实”的交叉路口。从调研结果看,当前市场的复苏并非普涨行情,而是呈现出鲜明的分化特征。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订单与开机层面,更延伸至原料采购策略,本质上是纺织企业对自身产品竞争力、市场风险承受力的精准适配。
对于即将到来的传统旺季,纺织市场或许难现全面爆发式增长,但结构性机会已然显现。那些能精准捕捉功能性、差异化需求,并灵活调整原料采购与生产节奏的纺织企业,更有可能抢占先机。整体而言,纺织市场正处于“蓄力调整”向“稳步复苏”的过渡阶段,旺季成色如何,最终仍将由订单的实际落地速度所决定。
苏州绸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4-202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00323 网站备案号:苏B2-20090135
苏公网安备:32050902100442号|
国家电子商务试点企业
国家财政部重点扶持项目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江苏省软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