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产业观察>>正文

从“制造驱动”到“价值跃升”,且看盛泽样本新质生产力跃迁之路!

来源 : 布工厂 | 作者 : 布工厂 | 时间 : 2025-07-07

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截至2024年底,我国各类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数量已超1300家,全面覆盖纺织产业链各个环节。

当前,产业园区发展正以稳健态势推进,在创新升级进程中持续激活发展新动能。园区建设已逐步向绿色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转型,其中新建园区及新入园企业的设备智能化率已达70%以上。


产业园区成为核心驱动力

在2025年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工作会议暨园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峰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简称“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指出,当前纺织产业园区在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发展动能转换、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着枢纽性作用,已成为构建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驱动力。

从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发展态势来看,中西部与东北地区园区正加速崛起,东部地区园区则在快时尚领域持续提升智能化发展能级。值得关注的是,沿边产业园区、跨境产业平台及境外中国纺织产业集聚区,已成为中国纺织企业海外投资布局、推动国内外产业联动发展的关键载体;而电商产业园区则通过深度融合数字化技术,构建起区域协同发展的全新格局。

在深圳、上海、苏州等地,产业园区积极探索“工业上楼”模式,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有效推动了园区从横向扩展向纵向节约转变。以纺织重镇盛泽为例,随着盛泽东方纺织城二期开业、三期启动,一个集商贸、仓储、设计于一体的纺织生态圈已然成型;占地超百亩的金伦国际产业园,一期计划引入260台机器,二期440台,总计划引入700台进口喷气织机和30家上下游企业,推动生产从“劳动密集”转向“智能集约”。在这里,传统分散的作坊式生产被现代化园区取代,低端代工升级为高附加值定制,粗放制造蜕变为绿色智造。产业集群的“化学反应”,让盛泽织造从“规模领先”迈向“价值领跑”。

“从空间集聚到资源集约,园区在生态构建中不断将企业的数量优势转化为产业的质量优势和体系优势。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共建,有效缩短了运营冗余;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布局,使资源配置更加精准高效;集成政、产、学、研、资多元创新要素,构筑专业化、开放型创新平台,园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枢纽。”孙瑞哲谈道,产业园区不仅是形成规模经济的产业生态,而且是推动系统创新的孵化平台和实现优势叠加的价值网络。


园区发展模式不断演进

随着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不断演进,园区发展正由规模化、体系化向专业化、细分化延伸。

印染是提高纺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最直接的环节,但同时又是能耗、水耗及排污量最集中的环节。近年来,吴江通过“工业上楼”集群发展模式,将分散的印染企业整合为四大功能集聚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能级跃升。吴江72家印染企业入园进区后,用地将缩减40%,亩均税收增幅超100%。正在建设中的盛泽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内,4层厂房鳞次栉比,厂房屋顶全部建设分布式光伏。

作为吴江最大的印染产业集聚区,该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印染企业入园项目(二期)于今年2月开工建设,盛虹集团有限公司(一分厂)等8家印染企业搬迁入园,同时配套污泥无害化处置项目,助力盛泽进一步建设“废水尾水回用、污泥焚烧发电、电厂余热供汽、废布再生利用”的印染产业全链条绿色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打造国际一流(近)零碳现代化产业园区。

除了盛泽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我国各地的纺织产业园区也如百花齐放般,释放着集群的“磁吸效应”。

湖北荆州纺织印染园、河南信阳生态印染园,通过园区自主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在环保染整、数码印花等领域形成了核心优势。袜业、内衣、冲锋衣等特色专业园区也在近几年不断涌现。值得一提的是,从“制造驱动”到“价值跃升”,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商贸流通、供应体系正在构筑纺织产业园区发展的新生态。


突破瓶颈实现模式跃迁

尽管当前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在规模持续扩容、地域覆盖与细分领域拓展中,实现运营管理效能稳步进阶、特色化发展路径更趋清晰、运行质效呈现优化态势,但受限于全球贸易格局震荡调整、生产要素成本波动与供给结构调整、区域产业政策动态优化等多重变量影响,部分园区正面临产业生态循环受阻、投资增速趋缓、在建项目推进滞缓、产出效益呈现下行压力等现实挑战,园区发展的结构性瓶颈进一步显现。

事实上,对照产业实际发展需求,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仍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矛盾,要素资源的 “虹吸效应” 呈现加剧态势。孙瑞哲指出:“东部园区受限于土地资源瓶颈与运营成本高企,正面临存量资产优化与增量模式创新的双重压力;中西部园区则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及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在产业承接效能与创新驱动能力方面遭遇发展桎梏。这些矛盾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传导特征,需要通过产业链协同、价值链整合、创新链联动的机制重构加以破解。”

从园区内生发展维度审视,同质化竞争与内卷化倾向依旧突出,部分园区在发展理念与运营模式上存在认知偏差。具体表现为:存在规模优先于质量、速度优先于效益、硬件建设优先于软件赋能的倾向,功能定位模糊导致 “千园一面” 的同质化建设现象频发。这种低效竞争与区域协同弱化的状况,使得本应互补共赢的发展生态异化为零和博弈格局;而园区内企业发展能力的层级分化与协作机制缺失,更形成技术扩散壁垒,造成创新生态断层。

“突破发展瓶颈,园区需要加速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动能转换,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升级,从同质竞争向价值协同的模式跃迁。” 孙瑞哲强调。阎岩则提出:“当前全球纺织产业正经历从规模增长向价值创造的深刻变革,园区建设也进入从政策驱动向内涵发展的转型关键期。” 她建议,纺织服装产业园区需强化区域协同、链条互补的系统思维,聚焦产业链垂直整合 —— 东部园区可重点布局研发设计、品牌运营等高附加值环节,中西部园区则依托资源禀赋打造生产制造与跨境贸易基地,进而打造 “东联西进” 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
责任编辑:任萍

东纺云APP

绸都网微信

布工厂微信

纱师弟微信

新闻热线

0512-63086536

商务合作

0512-63082910

纺织通英文APP

推广热线

0512-63599692

传真

0512-63506703

苏州绸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4-202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00323 网站备案号:苏B2-20090135

苏公网安备:32050902100442号| 国家电子商务试点企业国家财政部重点扶持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江苏省软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