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负碳纤维成衣,所用二氧化碳的量相当于一棵树一年的二氧化碳捕获量,变身为会呼吸的“负碳”纤维;一条涤纶纤维进行编织造型,再涂上特定动物胶原,便可造出人工血管,用于器官、骨、皮肤、神经、肌腱和韧带等组织工程支架,实现医疗领域重大突破……走进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各种“本领”非凡的纤维产品令人应接不暇。
在盛泽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展厅,一堵醒目的白墙上,密密麻麻地张贴着“纺织芯片纤维硅谷”“盛泽织造甲天下”等各类称号,从稍远处眺望,这些字体在艺术的编排下,巧妙地凝聚成“盛泽”两个大大的字样,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彰显着盛泽作为国家纺织重镇在新时代下的担当和使命。
盛泽镇是全球纺织行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各类纺织品年产量超130亿米,拥有“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完整产业链供应链。背靠这座纺织重镇,盛虹控股集团牵头组建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是新材料领域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也是全国第一家由民营企业牵头组建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项目总投资11.5亿元,占地225.5亩,建设集研发实验室、检测中心和中试基地为一体的创新中心产业园,重点攻克纤维材料高效柔性化制备技术,研发前沿纤维新材料等纤维共性关键技术。这是全国第13家、江苏省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全国第一家由民营企业牵头组建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创新中心围绕高端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功能纤维新材料、前沿纤维新材料等领域,构建功能纤维高效成形中试与产业化平台、前沿纤维培育与孵化平台、纤维工程设计与应用集成平台,攻克先进功能纤维新材料等纤维行业基础材料、核心工艺和关键共性技术,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加速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带动产业链不断升级,激活传统纺织业新质生产力。
创设“企业+联盟”模式,形成技术创新供给体系
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的模式运营,依托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市场化运行,汇聚龙头企业及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160余家联盟成员,促进优质创新资源联动,推动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目前,创新中心汇集了以东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为首席科学家的院士团队、领军创新团队以及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研发团队,建设了高分子合成实验室、纺丝成型实验室、纳米纤维实验室等十大重点实验室,搭建了中试基地、先进功能纤维公共服务平台、工业设计研究院等一系列创新平台,在人才、资金、设备和行业资源等方面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同时,创新中心以“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国家级检测中心”等为支撑,构建了“概念验证一中试熟化一规模发展”的全链条服务生态,涵盖从技术、知识产权分析到基础应用研究、开发,直至产品中试量产及产业化的全过程,形成创新、产业双循环体系。
聚焦行业需求,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2022年,创新中心成立“钛系催化剂制备及无锑聚酯熔体直纺长丝成套技术”项目研发团队,聚焦行业需求,瞄准关键共性技术持续进行攻关。
该项目团队攻克了“无锑聚酯纤维制备技术”难题,研发出的环保型钛系催化剂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实现了纺织品生命周期的绿色循环,缩短了无锑聚酯纤维研发周期。该项技术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件,并通过了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新技术新产品鉴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指导性项目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现已实现产业化应用。
如果说“无锑纤维”只是成果之一,那嫦娥五号任务月面展示国旗就是企校合作的经典之作。它由武汉大学研制,对月面高低温交变、真空及辐射等特殊环境要求,以国内高性能芳纶纤维材料为主,采用先进的嵌入式复合纺纱和面料加工技术,发明了国旗表面色彩构建及耐紫外线辐照等多项后整理技术,实现了在月面极端环境、长时间条件下性能稳定。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江苏新视界董事长梅锋认为,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才能真正发挥价值。
2023年,创新中心获批筹建“江苏省先进功能纤维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围绕生物基纤维材料、再生纤维、高性能纤维材料等领域,构建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搭建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服务平台,为先进功能纤维领域内企业单位提供标准化管理、制定等方面的指导与服务。
由创新中心研发团队开发的“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导电纤维及织物的热管理应用技术”,曾在北京冬奥会热力保障设施、智能服饰等多场景实现应用。
2024年,这一相关技术更是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中心研发团队攻克了碳纳米管复合导电薄膜关键技术,从实验室技术研发、中试基地验证,走向批量生产,实现了核心科技成果由“实验室”迈向“产业化”零的突破,真正走到了市场上。
苏州绸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4-202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00323 网站备案号:苏B2-20090135
苏公网安备:32050902100442号|
国家电子商务试点企业
国家财政部重点扶持项目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江苏省软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