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企业设备增强导致相关业务利润恶化和公司整体的结构性改革,东丽将转向外部采购……
日本PTA产能归零
2月24日,东丽宣布,将于2026年度内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作为聚酯纤维原料的对苯二甲酸(PTA)。随着东丽退出,日本国内将不再生产PTA。东丽当前仅在日本国内生产PTA,主要用于聚酯丝和薄膜等自有产品。该公司在爱知县的东海工厂拥有年产能16.5万吨的设备,但将在2026年度停止生产。
而这也标志着在日本本土范围内,最后一个PTA装置的退出,日本这个化工大国PTA产能即将归零。
其实不仅是日本东丽,近些年,台化、三菱化学、乐天化学、英力士等化工巨头或关停部分老旧装置,或彻底退出PTA业务,为何巨头们纷纷“撤退”呢?
加工费只剩1/10?
海外巨头的撤退,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产能的飞速增长。
整体来看,PTA的加工费与产能及进口依赖度呈现负相关,且相关性在投产周期内表现得更为明显。在2011年至2014年的第一轮投产周期中,PTA年均产能增速高达28%,PTA加工费从2011年的1995元/吨降至2016年的478元/吨,5年内降幅高达76%。随后PTA产能增速放缓,利润逐渐修复,2019年,年平均利润又达到1045元/吨,随之而来的则是PTA的第二轮投产周期。
目前,PTA正处于第二轮投产周期之中,2020-2024年:2019-2024年期间,国内PTA产能从5449万吨增至8517.5万吨(2024年10月数据),四年累计新增产能4490万吨,淘汰落后产能521.5万吨,产能增速达56.3%。而在增产周期中,PTA加工费也下滑至300-500元/吨,最低时下滑至不足200元/吨,仅有2011年最高峰时的1/10。
2009年,我国PTA产能为1210万吨,仅占全球的27%,而截至2024年度,国内PTA产能超过8500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70%。
技术冲击淘汰落后产能
与过去几轮的产能洗牌不同,新一轮PTA产能扩张实际是背靠炼化一体化同步扩张,是规模化与先进技术形成的“降维打击”。
炼化一体化是指将石油炼制与化工生产紧密结合的一种产业形态,相较于过去单一化工品的生产装置,炼化一体化装置以原油开始,以化工品结束,资源损耗更低、效率更高、环境污染更少、市场竞争力更强。
在此过程中,PTA巨头不断投产产能超过150万吨/年的大装置(2024年仪征化纤、台化、独山能源已投新投装置,而25年虹港、三房巷、福海创等有新大装置投产计划),大厂利用成本和产业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虽然加工费下降,但仍有利可图。而落后装置如果不经过技术改造以提升效率,则难以应对这样的冲击。
对海外巨头而言,他们的本土PTA装置大多建设时间较久,使用的技术相对老旧,在人工、环保等方面也存在较高成本,因此竞争能力相对更弱,如果想要维持竞争力,则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升级,但由于产业链方面的劣势,传统化工优势国家新建产能或是技术改造所需的成本均超出发展中国家,需要消耗大量现金流,而PTA加工费在本轮扩张周期结束之前难以出现大幅度回升,因此退出本土的PTA产能一定程度上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苏州绸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4-202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00323 网站备案号:苏B2-20090135
苏公网安备:32050902100442号|
国家电子商务试点企业
国家财政部重点扶持项目
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江苏省软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