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议家之言>>正文

从一块烤麸开始,看纺织行业万亿市场的变迁

来源 : 绸都网 | 作者 : 陶佳毅 | 时间 : 2024-08-06

近期,笔者看到了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讲的是烤麸为何会成为上海的特色美食,这一切和纺织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衣与食的融合

织布过程中,有一道重要的工序——浆纱,就是给纱线包裹上淀粉浆,减少摩擦力,增加强度,减少毛羽,目的是上织机织造的时候不容易断纱停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清朝末年到民国,上海及周边地区纺织工业高速发展,对淀粉的需求量大增,但那时国家工业才刚刚起步,难以买到足够纺织厂需求的大量淀粉,因此纺织厂就自己生产淀粉,面筋就变成了纺织厂的副产品,周边百姓能够用较低的价格买到面筋,面筋在当时又是非常难得的蛋白质来源,当地也就逐渐形成了吃面筋的习惯。

万亿市场的形成

与烤麸在上海流行起来的原因类似,生活中的很多习惯,纺织市场中的很多现象,深究起来都是经济原因驱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人们眼中的“理所当然”。

在纺织市场中,近些年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消费方式的改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基建的加强以及政策的引导,网购群体逐渐从原来的年轻人延伸到了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人们已经把这种购物方式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网购的数量也呈现指数级增长。

由中国纺联流通分会发布的《全国服装电商产业发展白皮书(2023)》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服装网络零售额达23000亿元,同比增长11.11%;我国服装跨境电商出口额达4870亿元,同比增长17.63%。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万亿规模的市场也是通过时间慢慢积累起来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衍生出新的行业业态,碰撞出新的思路,随之而来的,是一整条供应链的革新,乃至重构。

纺织产业的重构

早期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服装相结合的产物,是“快时尚”。“快时尚”发展之初虽然依然以线下为主,但主打多品类、快反应的思路已经与传统服装产销模式完全不同,也对传统服装产业形成了降维打击。ZARA、H&M等海外品牌靠着这一打法大获成功,国内服装产业也快速跟进。

“快时尚”模式的重点就在一个“快”字上,为了给相关品牌供货,部分面料企业开始往现货方向转型,主打快速反应。而想要做到及时交货,就需要改变原本的思路,对上下游的产业链进行整合。由此,交单时间也越来越快,从原先超过一个月的时间慢慢缩减到半个月,再到一周,乃至更短。

当“快时尚”的思路被进一步与中国纺织产业链和国内互联产业结合后,以希音为代表的大量跨境电商平台快速崛起,抖音、淘宝等平台直播带货模式迅速走红,改变了国内外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同时,又进一步对纺织产业链进行改造、重构。

小批量、多批次的订单形成规模化,市场对快速反应的要求越来越高,使面料现货的规模呈现指数级增长,生产端的一系列链条都由此改变。

供应链的反哺

而供应链的重构,同样会反哺到传统服装领域,改变业界的生态。现阶段,传统服装品牌也逐步在新零售领域发力,相关业务已经成为了他们重要的营收增长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1—12月,我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类商品零售额累计10352.9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比2022年同期提升23.1个百分点。

据Choice数据,申万行业分类下,目前A股非运动服装领域的上市公司共有33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财务数据后发现,其中有将近六成公司营收同比增长;有26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达78.79%。

在复盘业绩增长的驱动因素时,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提及了两个关键性因素——其一是大环境向好,其二是新零售及相关的销售渠道。

2023年,超半数的服装企业存货周转天数都较2022年同期有所改善。财报数据显示,报喜鸟、森马服饰、海澜之家等企业当期存货周转天数分别较上年同期减少了28.19天、26天和16天。

可见供应链重构后,以现货模式为基础的新零售帮助传统服装企业显著降低了库存,提高了利润。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
责任编辑:周超

东纺云APP

绸都网微信

布工厂微信

纱师弟微信

新闻热线

0512-63086536

商务合作

0512-63082910

纺织通英文APP

推广热线

0512-63599692

传真

0512-63506703

苏州绸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4-202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00323 网站备案号:苏B2-20090135

苏公网安备:32050902100442号| 国家电子商务试点企业国家财政部重点扶持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江苏省软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