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议家之言>>正文

全球41%订单推迟或取消、营业额预计下滑33%!Zara、H&M、Adidas等巨头“血亏”!没了大佬支持的再生面料被打回原形!

来源 : 中国绸都网 | 作者 : 严嘉 | 时间 : 2020-06-30

发现没有?去年亮相各大展会,“霸屏”各地纺织商城的“再生面料”,今年似乎有点被人遗忘了。

“我们厂里去年开始做各类再生面料,也接了不少订单,其中还有一些固定客户,但是今年已经不做了,因为已经没有客户再下订单了。”一位织企负责人介绍道。再生面料相关订单大幅减少,就连这些面料的订单报价也变得无人问津。

因为疫情的影响,开年以来防疫面料一直都是行业内的热点。这类面料的风头盖过了所有面料品种,其中也包括去年备受追捧的再生面料。当然再生面料遇冷的原因,除了疫情这个特殊情况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

政策引导产物,市场范围局限

做再生面料的都知道,这类面料在国内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需求的,它的主阵地主要是在欧美市场。欧盟政府曾经下令,禁止纺织垃圾,并要求成员国从2025年开始进行专门的纺织品回收,提高纺织面料再利用率。

也就是因为这一纸禁令才将再生面料推向了高峰,国内市场再生面料迅速遍地开花,相关证书“GRS”备受追捧。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整个欧美经济遭受重创,市场信心缺乏,服装消费市场萎缩。

近日,国际纺联发布了国际纺织调查报告中显示:自三月份开始调查以来,全球取消和推迟的订单数量从8%升至41%,其中东亚地区的订单降幅为28%。与2019年相比,全球纺织企业预计2020年的平均营业额将下降33%,欧洲企业预计营业额将下降22%,东亚地区的企业预计将下降26%,东南亚和南亚的营业额分别下降至38%和31%。

来自全球,尤其是欧美市场的“再生面料”订单突然戛然而止,国内的再生面料市场在萌芽中便遭受沉重打击。不仅于此,再生面料的价格更限制了它在其他市场有所发展。

面料价格昂贵,发展空间有限

受制于再生面料的原料价格以及各种严格的生产要求与证书认证,该类面料的价格一直不低,甚至价格往往都在同规格原生面料两倍以上。“两者相比取其贵”,这样富有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的事,只有一些品牌服装企业才愿意做。也确实,这些年来也都是一些全球知名服装企业在这类面料上表态。

Zara:从2016年秋冬系列开始,就特地做了一条环保线,叫Join Life;2017年夏天加入了再生亚麻面料等等。

H&M:到2030年将实现100%使用再生或其他可持续来源的材料。

Adidas:2024年全面使用再生聚酯纤维!

Nike、Burberry、Gap等品牌加入了循环时尚计划,旨在通过回收原材料和产品来减少全球时尚产业的浪费现象!

但是很遗憾,今年的疫情让这些“身躯庞大”的服装名企日子很难过,不少企业都放缓了发展的步伐,甚至有不少在关闭门店的道路上飞奔。

Zara从现在起两年内,将关闭旗下1000-1200家门店,规模等同于全球门店的16%。

时尚巨头H&M集团于近日宣布,将永久关闭约170家门店,相比此前的闭店计划又增加了40家;此外,该集团原计划开设的新店将减少40家。

Adidas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一季度全球超70%门店都处于关闭状态,净利润同比大跌96%。

支撑再生面料的“大佬”今年的日子都不好过,关店、亏损已经是常态。在这种状态下,这些企业又能下达多少再生面料订单,又有几家企业还能像以往那样坦然接受再生面料远超常规面料的价格?离开了全球知名服装企业的订单支持,在缺乏当地政策引导的情况下,再生面料较高的价格就是一道“障碍”,将他与整个服装市场隔开。

再生面料今年遇冷也是必然结果,有限的市场范围以及高于常规的价格,仅靠政策支持,注定了它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尤其是今年的疫情严重制约了再生面料服装客户发展,终端需求断崖下跌,整个产业链受阻。在疫情好转以及拥护再生面料的服装企业“重生”之前,这类面料的都很难在有所作为。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
责任编辑:严嘉

东纺云APP

绸都网微信

布工厂微信

纱师弟微信

新闻热线

0512-63086536

商务合作

0512-63082910

纺织通英文APP

推广热线

0512-63599692

传真

0512-63506703

苏州绸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4-202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00323 网站备案号:苏B2-20090135

苏公网安备:32050902100442号| 国家电子商务试点企业国家财政部重点扶持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江苏省软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