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网站首页 >>产业观察>>正文

中国服装制造沉浮录:智能化,不可绕行的关口

来源 : 丽晶软件 | 作者 : 丽晶软件 | 时间 : 2019-02-21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开始把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智造”。喊了多年的“口号”之后,我们究竟对“智造”了解多少?中国的“智造”现状又如何呢?

事实上,大部分企业对于智能制造只有一般性的了解,能够深入到战略和成功落地的,只是少数。

“智能制造”的关键特征

那到底什么是“智能制造”?学界和业界有各种概念和名词去诠释,

以服饰行业为例,我们现在买衣服往往是去线下门店或者电商平台选购,一件版型的衬衫通常会有4-5个尺码,大约有4种不同的颜色,这样的话一件衬衫最多只有20个可选项供顾客选择。而制造厂商也只要根据这些预设的选项排定制造计划、采购原材料并进行生产。

而在智能制造时代,顾客将通过互联网直接给品牌制造商下单,用户只要输入身高、体重,以及一些身体特征,即可得出精准的人体净尺寸。同时顾客还可以按照喜好对领型、袖型、口袋、版型、门襟、刺绣等几乎所有配置进行最大限度的个性化选择。订单将通过ERP直达工厂,短时间内产出并配送到用户手里。同时顾客可以通过互联网工具、VR技术在数字世界中“试穿”还没被生产出来的衣服。每个节点都是可视的,顾客下单后可随时跟踪生产情况。不仅如此,整个制造过程将不再由一家厂商集中完成,而是由分散的上下游“制造联盟”共同协作完成。

结合案例,基于共性,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智能制造的一些关键特征:

1.由大规模批量生产向小单个性化定制生产转变(生产柔性化);

2.信息透明、快速反应(产能数字化、过程可视化、流程互联网化);

3.由集中生产向异地协同生产转变(去中心化)。

那最终形态呢?现在还说不准。毕竟发展智能制造,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有一个点可以肯定:智能制造的基石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建设产业互联网。

做的越大,死的越快?

在2000年前后,自动化缝纫机、裁床、染印等自动化设备开始在工厂普及,生产效率急速提高。伴随着中国外贸市场的开放,服装工厂靠做“外贸大单”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2005年开始,PC端软件、办公软硬件设备发展逐步完备,工厂在管理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使用IT解决方案,后来逐步与智能吊挂、智能裁剪、RFID等硬件结合,出现了红领、报喜鸟等深度改造服装工厂的先驱者,这些改革派的故事持续至今。

2008年金融风暴后的经济复苏和国内电子商务的繁荣给了幸存者新的机会:2013年前后以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快时尚服装供应链迎来新的繁荣。

08年到18年这十年间,很多工厂口中喊着“转型”,实际上是“饥不择食”:有些在做贴牌,在面辅料的上面赚点利润;有些成了淘品牌的代工厂;有些直接走向了“盗版”之路。

中美贸易战、服装生产回流欧洲、原料价格上升、用工难、税收重、环保清查....内忧外困下,当一个服饰制造业老板,真难。

消费者在变化,追求个性化消费表达,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拉近了品牌商与消费者的距离,导致服装朝着“快迭代、小批量、多款式”的方向发展。

“以前一个订单几千几万件都很正常,现在,很多刚起步的原创设计师品牌,一款只做十几件或者几十件。这种单子不好接。”

过去靠规模赚利润的工厂,一旦订单量下滑就无法维持收支平衡。

在这一背景下,回归小作坊、小单元生产模式的柔性供应链反而逆流而上,这也催生了以广州十三行批发档口背后的“快反工厂”为代表的“快反复兴”。

广州十三行毗邻全亚洲最大的布料辅料市场——中大面料城,周围环绕着大量“快反工厂”,档口与这些工厂直接对接,从设计、打版到生产、交货,平均3天完成,不会超过10天。

在这种极致供应链下,别人没法抄你的款,而且基本上没有库存,这就是十三行在中国服装行业中地位屹立不倒的原因。

服饰供应链想要逆风翻盘,智能化是不可绕行的一个关口。

服饰的设计研发是一项合作性极强的工作,一件衣服往往是无数次推倒重来后的集体智慧结晶,这过程中沟通成本很高。而依托于PLM研发管理系统,巨牛云厂将设计步骤系统化,预先设置每个节点的审批人员,图文结合,在线沟通,高效协同,可直接流动到采购、生产环节。而MDF商品企划系统可以将零售数据、企划数据与生产进度打通形成闭环,真正做到以销定产。

在物料管理方面,通过MRP物料管理系统,可实现快速、智能(自动)、准确采购,系统可支持多物料/换料的BOM体系。

在实际生产线管理方面,MES流水线管理系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生产一件普通的棉衬衫,至少需要经历54道工序,一个小环节出现问题没有及时处理都会造成大损耗。“一位工厂老板告诉我们。

进入车间生产环节,各组数据将同步汇集到MES系统,生成唯一码全程可追溯,及时反映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次品追溯和返工优化)、成本(动线平衡和产能效率)、交期(准时交货、延期预警)等问题,实现“工厂透明化”。“以前只能通过人工不断往返于生产线之间了解情况,现在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客户反馈道。

摆脱“低端化” 也要看心态

20年前,服饰制造在时代机遇里快速崛起,也留下“大而不强”“投机取巧”的病根。今天,我们开始反思,着手升级转型,部分企业已初见成效。

在智能制造时代,企业除了提升生产效率,还要通过数据、技术的驱动,打破品牌端、消费端与制造端的连接界限,以“消费者”为核心重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实现产业多方高效协同,适应变幻的商业模式。

2015年开始,产能过剩从房地产行业,工程装备业,钢铁行业,漫延到服装纺织制造领域。

“时尚行业的非标性导致高库存与缺货的情况并存,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精准且快速的商品供给。企业不仅要聚焦内部管理,更迫切的是改造供应链,聚焦零售终端与消费者的联结。”先知先行,2016年,丽晶软件正式启动从传统ERP向产业互联网服务商的转型。

“云供应链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打通供应链各个节点的信息流和业务流,并借助实际供应链数据的实时回流,实现产能、原料的高效分配,最终完成以工序为核心的生产供给关系的重塑。”在17年12月举行的丽晶软件融资暨互联网战略发布会上,江旭东颇为自豪地向业界精英、创投大咖郑重介绍“云供应链”。

不可否认,直到今天,行业80%以上的服装生产企业还是维持着传统的固有思维。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还有大量企业靠“手工操作”、“人为推进”维系工厂的运转,喜欢“拍脑袋”完成企业经营的调整和指挥。

在“小单快反”的新制造时代,这种“全凭经验”的作业模式早已不合时宜:一、订单变小变散、交期短,订单报价、工人工资难衡量;二、类目款式增多,面辅料管理和设计研发难度均升级;三、外发依赖日益明显,但外发厂的系统管理效率低下。

而“云供应链”是一种易部署、高成效、低成本式的改造。“只要在衣服里头加一个小小的唯一码,所有的数据就能实时汇总给管理人员,帮助我们实现延期预警、超期报警、转款超时报警这些前置化、智能化的管理。即便我坐在办公室,也可以用手机查看每一单每一件衣服的生产进度。”一位工厂老板说道。

在江旭东看来,未来制造将实现供应链上下游、零售终端、物流仓储、消费者服务等各个环节的链接,并通过建立数字化模型,融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将需求供给和交付体验提升到新高度。

由“制造”变为‘智造’,中国的服饰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本网尊重各兄弟网站及独立撰稿人之版权,如发现本网刊登您的稿件而未署名,请联系我们.同时本网也欢迎对市场具有敏锐判断和独立见解的行业人士前来投稿,投稿邮箱info@168tex.com 电话:0512-63082910)
责任编辑:任萍

东纺云APP

绸都网微信

布工厂微信

纱师弟微信

新闻热线

0512-63086536

商务合作

0512-63082910

纺织通英文APP

推广热线

0512-63599692

传真

0512-63506703

苏州绸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2004-202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00323 网站备案号:苏B2-20090135

苏公网安备:32050902100442号| 国家电子商务试点企业国家财政部重点扶持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江苏省软件企业